在医院的康复治疗室里,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:学生们或因意外受伤,或因疾病导致行动不便,他们带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身体的不适来到这里,作为康复师,我深知,除了技术上的指导外,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,让他们在康复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,同样至关重要。
问题提出: 在长期的康复训练中,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动力,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?
我的回答: 关键在于“三结合”——目标设定、情感共鸣与个性化教学。
1、目标设定:与学生共同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目标,确保这些目标既具挑战性又可实现,对于一位腿部受伤的学生,我们可以设定从轮椅到助行器行走的短期目标,再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的长期目标,每次小目标的达成都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,激发了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。
2、情感共鸣: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,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担忧,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不易,通过分享康复成功的案例,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,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希望。
3、个性化教学: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的兴趣、学习方式和恢复速度各不相同,我尝试将游戏化元素融入训练中,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户外活动场景,让喜欢运动的学生感到兴奋;对于内向的学生,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,让他们在互动中逐渐打开心扉。
通过这“三结合”的策略,我见证了许多学生在康复过程中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主动参与,从身体上的逐步恢复到心理上的日益坚强,他们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,也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进步与挑战,这不仅是他们康复的旅程,更是他们成长与蜕变的见证。
添加新评论